欢迎进入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网!
全球最大棉花产销国为何缺少国际定价话语权
发布时间:2008-10-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次数:20381

尽管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但由于国内大多数棉商经营方式单一、落后,在国际竞争中,国产棉无法充分发挥自己庞大的产量优势,特别是在决定国际棉花价格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世界棉花看中国 国际棉价看美国

“世界棉花形势看中国,国际棉价看美国”。美国之所以能牢牢掌控国际棉花定价权,除了得益于美国政府给予棉花产业的高额补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以期货交易为主的定价体系。

美国棉花产量虽次于中国,却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经营国,位于纽约的“洲际期货交易所(ICE)”是目前全球棉花最重要的定价中心。据我国著名期货立法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朱国华教授介绍,在美国,几乎所有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和棉花贸易商都参与期货交易。

反观我国棉花市场,长期以来只有现货交易、不做期货交易,经营方式和交易手段单一、落后,很难融入世界棉花贸易的主流市场。由于没有建立起现代化、高层次、多领域的棉花经营体系,目前我国棉花生产和流通都存在着供求衔接不合理、结构失衡的问题,棉花也难以实现有序流通。

据郑州商品交易所研究发展部高级专员姬广坡介绍,四年来,在棉花期货市场上可供交割的棉花,数量最多时每年也只有22万吨,这与我国棉花年产量700万吨,年消费量上千万吨相比相差甚远;特别是“持仓量”只占美国“洲际棉花期货交易所”持仓量的5%左右。

我国棉企营销手段单一难“躲”市场风险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棉花生产持续发展,但国产棉的销售方式仍较为落后,购销双方大多通过“面对面”洽谈的方式从事现货交易。特别是新疆的棉花企业,往往习惯于“坐等”客户上门,难以实现均衡销售,显得尤为被动。

为巩固市场,目前国内大多数实力较强的棉花企业往往是通过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等方式赢得客户,保证销路“畅通”。但在棉花收购加工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企业成本已不可能进一步降低的情形下,现有营销手段的作用已极为有限。

“如果棉花一加工出来就销售,利润少得可怜;而等待观望,成本又会大幅上升。”新疆一位棉商发出这样的哀叹。事实上,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国内棉商中普遍存在。按照今年国内市场价格,几乎每个企业销售棉花的利润每吨都不超过300元,而每个月棉花收购贷款利息和存储费用却要增加120元左右。

虽然我国已建立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市场,完全可以改变“面对面”的落后交易方式,但这都只能算是现货交易,难以摆脱纺织用棉需求萎缩这一“大环境”的制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棉花滞销难题。

“单靠现货,棉花经营企业基本上已无法生存!”面对低迷的市场,就连以精明著称的温州棉商的心底也难免升起“棉花到底该怎么卖”的困惑。据温州籍棉花经营企业新疆阿克苏金诚棉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长亮透露,尽管在今年上半年,当地大多数温州棉商手中的棉花就已销售一空,但相当一部分货款至今仍未能收回,主要原因是纺织用棉企业融资困难,自有资金难以及时“回笼”。

姬广坡说,造成我国大多数棉企驻足于期货市场之外的主要原因是现行金融法规政策的制约。4年前,我国刚刚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随即就发出通知,重申农发行贷款资金不得“违规”进入期货市场。由于国内棉花企业收购资金的60%以上来自农发行的贷款,大多数企业却因这道“禁令”被隔离在期货市场之外。业内人士评价说,“这实际上使我国棉花经营企业丧失了利用期货锁定利润、规避市场风险的时机。”

国产棉“避风港” 急需政策“疏通”

我国著名期货立法专家、上海财经大学朱国华教授说,棉花经营企业因缺少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而无法参与套期保值交易进行风险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农产品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形成强烈反差。

据朱国华介绍,套期保值贷款是西方国家主要的“银期合作”业务,商业银行在给企业贷款前,都要求他们通过期货市场对大宗商品进行保值,以降低贷款的风险。美国农场主大多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现货市场的风险,推动了美国棉花订单农业的发展。

而在我国棉花期货市场,由于缺少适度比例的套期保值者,参与主体结构失调,投机比重过重,大量非理性的短期投机行为有可能使期货价格波动异常,影响了现有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效果,进一步加重对期货市场保值功能的怀疑,形成恶性循环。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卖棉难”频繁出现,必须先从政策上为棉花期货“松绑”,给国产棉提供能躲避市场风险的“避风港”,让实力较强的企业能通过“套期保值”功能,增强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